
大別山映山紅樹苗
簡介
- 學名:Rhododendron simsii
- 別名:杜鵑、山躑躅、紅躑躅、山石榴等
- 科屬:杜鵑花科(Ericaceae),杜鵑花屬(Rhododendron)
- 分布:主要分布于中國中部和東部的山區(qū),如大別山地區(qū)
生長習性
- 光照:喜光,但不耐強光直射,適合半陰環(huán)境
- 溫度:耐寒,適宜生長溫度為15-25℃
- 土壤:喜酸性土壤,pH值在4.5-6.0之間
- 水分:喜濕潤,但不耐水澇
形態(tài)特征
- 樹形: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3-5米
- 葉:葉片革質(zhì),長橢圓形或倒卵形,邊緣有鋸齒
- 花:花色多樣,以紅色為主,也有粉色、白色等,花期一般在春季
- 果:蒴果,成熟后開裂,種子細小
栽培要點
- 繁殖方法:播種、扦插、壓條等
- 修剪:春季花后進行輕度修剪,去除枯枝和病蟲枝
- 施肥:春季施用有機肥,秋季施用磷鉀肥
- 病蟲害防治:常見病害有葉斑病、灰霉病,常見蟲害有蚜蟲、紅蜘蛛
用途
- 觀賞價值:園林綠化、盆栽觀賞
- 藥用價值:根、葉可入藥,具有清熱解毒、活血止痛的功效
- 生態(tài)價值:保持水土、改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
分布與保護
- 自然分布:大別山地區(qū)、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
- 保護現(xiàn)狀:部分地區(qū)因過度采集和生境破壞而受到威脅,已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
常見品種
- 紅色系:大別山紅、錦繡杜鵑
- 粉色系:粉紅杜鵑、春之戀
- 白色系:白花杜鵑、雪絨花
栽培技巧
- 選地:選擇排水良好、土壤疏松、富含有機質(zhì)的地塊
- 澆水:保持土壤濕潤,避免積水
- 遮陰:夏季高溫時適當遮陰,防止日灼
- 防寒:冬季寒冷地區(qū)需采取防寒措施,如覆蓋稻草
文化意義
- 詩詞歌賦:杜鵑花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,常被用來表達思念、離愁等情感
- 民俗傳說:相傳杜鵑花是由杜鵑鳥的血染成的,寓意著忠貞不渝的愛情
列表形式
| 項目 | 內(nèi)容 |
| --- | --- |
| 學名 | Rhododendron simsii |
| 別名 | 杜鵑、山躑躅、紅躑躅、山石榴等 |
| 科屬 | 杜鵑花科(Ericaceae),杜鵑花屬(Rhododendron) |
| 分布 | 主要分布于中國中部和東部的山區(qū),如大別山地區(qū) |
| 光照 | 喜光,但不耐強光直射,適合半陰環(huán)境 |
| 溫度 | 耐寒,適宜生長溫度為15-25℃ |
| 土壤 | 喜酸性土壤,pH值在4.5-6.0之間 |
| 水分 | 喜濕潤,但不耐水澇 |
| 樹形 | 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3-5米 |
| 葉 | 葉片革質(zhì),長橢圓形或倒卵形,邊緣有鋸齒 |
| 花 | 花色多樣,以紅色為主,也有粉色、白色等,花期一般在春季 |
| 果 | 蒴果,成熟后開裂,種子細小 |
| 繁殖方法 | 播種、扦插、壓條等 |
| 修剪 | 春季花后進行輕度修剪,去除枯枝和病蟲枝 |
| 施肥 | 春季施用有機肥,秋季施用磷鉀肥 |
| 病蟲害防治 | 常見病害有葉斑病、灰霉病,常見蟲害有蚜蟲、紅蜘蛛 |
| 觀賞價值 | 園林綠化、盆栽觀賞 |
| 藥用價值 | 根、葉可入藥,具有清熱解毒、活血止痛的功效 |
| 生態(tài)價值 | 保持水土、改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
| 自然分布 | 大別山地區(qū)、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 |
| 保護現(xiàn)狀 | 部分地區(qū)因過度采集和生境破壞而受到威脅,已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|
| 紅色系 | 大別山紅、錦繡杜鵑 |
| 粉色系 | 粉紅杜鵑、春之戀 |
| 白色系 | 白花杜鵑、雪絨花 |
| 選地 | 選擇排水良好、土壤疏松、富含有機質(zhì)的地塊 |
| 澆水 | 保持土壤濕潤,避免積水 |
| 遮陰 | 夏季高溫時適當遮陰,防止日灼 |
| 防寒 | 冬季寒冷地區(qū)需采取防寒措施,如覆蓋稻草 |
| 詩詞歌賦 | 杜鵑花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,常被用來表達思念、離愁等情感 |
| 民俗傳說 | 相傳杜鵑花是由杜鵑鳥的血染成的,寓意著忠貞不渝的愛情 |
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!
品名:映山紅
株高:1~2米
生長期:3~9月
觀賞期:秋季
栽植期:春、夏、秋、冬
特點:花量大,顏色豐富,適應性好。